003 幼儿3岁之前,学会读书的重要性
作为父母,在几十年的家庭教育中,我们的基本理念和做法是以下3点:
一、父母是决定因素:
二、培养孩子的品质和学习能力:
三、3岁之前,“以读书(文字)为主”的幼儿早期教育。
前2篇文章,讲了婴幼儿3岁之前,学会读书(文字)的可能性。
现在先讲第三点:3岁之前,“以读书(文字)为主”的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。
一、是对学习能力的开发、启用和培养
让幼儿学会读书,不是字的积累,能识几百上千的字;也不是书的积累,读了多少本书。幼儿学会读书,是对其学习能力的开发、启用和培养,如:阅读能力、理解能力、联想能力、想像、识别、判断、自学、表达、逻辑、发散性思维、记忆、毅力、兴趣(兴趣也是一种能力)等等,以及受益于读书的“社交”、气质、性格等潜移默化地养成。
学习能力的开发、启用和培养,这是对“3岁之前,以读书为主”的重要性的根本定义!
展开剩余89%比如联想能力:
我们曾经用实物给女儿对比过葫芦和瓢:这是葫芦,这是瓢,一分为二是瓢,两个瓢合起来就是葫芦。女儿玩着葫芦和瓢,不亦乐乎。
我们第一次带1岁多的女儿到动物园,指给她看一匹马。我们以为她会很高兴,但是她盯着看,却没有什么反应。原来那匹马屁股对着这边,扭着头向这边看,这和她在图片上看到的那种侧面的马完全不一样,直到那匹马侧过身来,她才高兴地笑起来。我们知道她那时的“沉默”,是她在思考,在判断,在联想,是在把书本上的东西和现实中的东西进行联系。她笑了起来,是因为知道了:原来书上的马,还有这么多的样子。
对于1岁多的幼儿来说,见识的事物太少了。但是在读书中,她对每一个字词和活动,无论见过与否,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己的想象。再当她看到或经历相关的事和物时,必然会使头脑中的想象,与现实产生对比和联想。
实际的葫芦和瓢的对比和联想,不可或缺,只是频率太低,无法满足联想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需要。而无限的联想,却存在于书的字里行间。这种读书中的想象与现实的联想,是幼儿自然的、本能的行为,也是父母们不可能做到的。
比如阅读能力:
大约女儿3岁时,有一次,我和她一起看故事书。我觉得我看得就够快了。可才看了一页的三分之二,她就不看了,东张西望地。问她,说看完了。让她叙述,基本不差。10岁时,她看书一目十行,一扫而过,她说根本慢不下来。感兴趣的地方想品味,就必须指读或默朗读,这样才能慢下来。从初中到高中,她作业或考试,阅读题一眼看过,就不再重看,去找什么中心词、中心句。再后来她说,整页纸的内容,看几眼就印在脑子里了,可以随意选取。我们究其原因,是因为她从2岁起,就对厚厚的《365页故事》爱不释手,反复翻看,故事情节烂熟于心。所以当她看到故事的题目,脑子里就会产生整个故事的框架。当她阅读时,后面的情节就牵引着她很快地向下进行。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极强的阅读能力。我们发现她,看书翻页极快,有时上午还在看书的前半部,下午就翻到书的后半部了。
比如记忆能力:
女儿在托福、GMT(商科)的准备中,说她看了3遍就记住了。她说是“看”,而不说“背”。第1遍,就记得差不多了,第2遍,再看看难点,第3遍顺一顺。表现出较好的记忆力。(GMT满分800分,600分就达到名校录取条件。女儿770分)
这些不错的学习能力,使她有了较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。即使在高考前最紧张的时期,她也是一如既往地晚上9点半收拾东西,10点睡觉。在家学习时,她说累了,休息一下,就捧起课外书,津津有味地看起来。对她来说,看课外书,尤其是文学类的,不是负担,反而是放松和休息。
抗干扰能力:
我们晚上看电视,女儿有事走出她的房间,总要对我们说,不用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那么小,她不会受影响的。其实,我们是知道的,她说过,当教室里同学们争论问题时、在运动场边当啦啦队时、在许多热闹或嘈杂的地方,只要她想看书、想学习,就能看得进去,学得下去。(当然,我们还是把音量保持在最低限度。)
这是因为她小时候看书时,大人的活动或谈论,不是她的兴趣和注意力所在,久而久之,形成了自己阅读时的封闭习惯和不错的抗干扰能力。
诸如上面提到的记忆、阅读等超强能力,一般是需要特殊训练和培养的。而女儿不是,她是在成长过程中,逐渐体现出来的。我们去寻找原因,才知晓这些不错的学习能力竟然是在她的大量读书中自然形成的。古诗曰“忽有梅花一两枝”。花多了,便成花丛,“她在丛中笑”。
所以,幼儿在读书中,把父母想教的,暂时不想教的,不知道要教的,都基本包括在内了。当幼儿带着这些能力成长时,想不优秀都很难。
二、3岁之前,幼儿读书的重要性
无论是小学、初中和高中,学生上中下的归类和差距,从普遍性上是不可逆转的,绝对不会出现,下游一下子整体上升到中游或上游,上游整体滑落到下一层。因为这是学习能力上的差距,很难扭转。当然会有某个下游生大踏步地进步,或前面的孩子滑落到后面。原因是:孩子从下游上升中游或上游,是因为他本身就具备着较好的学习能力,只是被某种能力限制着,比如意识等等,而当这种阻碍被克服后,就会产生飞跃。而上游降至中游或下游,既有原来的学习能力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,更多的是意识上的松懈。
从整体上来说,上中下的运行轨迹是不会发生错位的,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。
这样说,会让有些父母不服、悲观甚至绝望。但这是事实。而我们与为儿女担忧的父母作交流时,核心的建议就是:父母和孩子,都必须要有脱胎换骨的变化。既,父母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孩子的相处和教育方式,孩子要从学习能力上入手,敢于放弃原有的并建立新的学习意识和方法。只有这种脱胎换骨的决心和变化,才能打破原有的轨迹,获得提升。
由此而来,一个下游的高中生,其实在初中、小学、甚至学前,都处于下游。这是能力上的差距,是由父母和家庭决定的。只是年龄越小,差距就越不明显。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,差距也许就在几个错别字,能力的显示并不明显。就象我和刘翔比赛,110米,我会落后至少90米,如果只跑1米,便可夸耀与刘翔的比赛,落后不到1米。所以,婴幼儿时期的智力教育,其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的。
婴儿出生后,会不由自主地“探索”周围的世界,这是一种本能。此时大脑里的认知极少。而此时的文化教育介入,会占居大脑及智力发展的极大比重。3岁前的读书,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。之后,读书中的能力培养逐渐递减,到了高中、大学,读书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补充和获取,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关联不大,而到了中、老年时,便仅仅是读读而已,记住都难。
大家习惯于说,学钢琴、舞蹈,乒乓球、画画等等,要从娃娃做起。学习能力的培养,何尝不是?
父母都说,让孩子“羸在起跑线上”,“3岁之前,以读书为主”的幼儿教育,是一个真正的保障。
三、为什么是 “3岁之前”
这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决定的。
3岁之前,婴幼儿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,看不到父母就会哭,总是要抱抱,是婴幼儿在求父母。我们称之为孩子的“内向性”。这是识字、读书的极好时期。而3岁之后,随着幼儿生理、心理的长大,主动性增强,活动范围变大,是父母追着孩子跑,这是孩子的“外向性”, 是父母在求孩子。这时要教识字和读书,难度就相对多了一些。
当幼儿3岁前尚不能自如活动时,却是学习文化、提升智力的良好时机,也是父母对幼儿教育的“统筹法”、“优选法”的运用。
其实,在一般情况下,幼儿2岁就可以学会读书。
不少孩子超过了3岁,更有上了小学、初中的,怎么办?我说,依然要坚持“以读书为主”,坚持大量的阅读。因为十几岁之前,阅读依然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。5岁、10岁,相比15岁、18岁还是有着较强的可塑性。
四、以读书为主,而不是以识字为主
婴幼儿识字,操作直接、简单,甚至立竿见影,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一定的作用。但是,只有幼儿能够自己读书后,才能快速、全面、持续、最终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。
五、父母受益
(一)、门槛低,成本低。教婴幼儿识字和读书,对父母来说,无须贫富,无须学历,无论城乡、无论温饱,哪怕只有碎纸和笔头,都可去做。对婴幼儿来说,无论性格、体质、性别,都适用和成功。
(二)、操作简易,哪怕是不知其所以然,即便是比着葫芦画瓢去做,也会有明显的效果。
(二)、时间短。其实在实际操作中,2年多一点,幼儿就能自如读书。
(三)、幼儿学习能力提高后,就会极大地解放父母的精力和压力,不用再处心积虑、孜孜不倦、占用大量时间去指导,往往心有灵犀一点通,而交流的内容极为丰富。这时父母要做的,侧重于“大局”的引导。
(四)、在幼儿时期,父母们是很难预测到儿女未来会做什么。只有让儿女们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,便会有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,实现自己的爱好和梦想。
(五)、家庭生活会变得轻松和快乐。如前面所说,“当幼儿带着这些能力成长时,想不优秀都很难”。有这样的孩子在身边,父母还会因为孩子成长的现实和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吗?“我女儿如果考不上大学,那考上大学的就一定不会很多”。这就是我们陪伴女儿一路走来的平淡心情。真的不是炫耀,我们相信自己的努力。
最后要讲的是,对于“3岁之前,以读书为主”幼儿教育的提法,总有人会说,这样不全面,会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,诸如心理、兴趣,应该多做游戏,去接触自然等等。
我们并不排斥和否定其它。就如,聊苹果的益处时,有人说,你怎么不说说西红柿?只是读书,在幼儿智力培养中,作用太大了,牵一发而动全身,这是我们注重“以读书为主”的根本原因。
父母要有好的施教效果,当然要涉及到生理、心理、情绪等,要在大自然、生活、尤其是兴趣中把握时机和方法。如果说,前面我提到,“幼儿在读书中,把父母想教的,暂时不想教的,不知道要教的,都基本包括在内了”,那么,父母在寻找和实施的幼教方法中,引导幼儿学会读书,则是把“父母想用的,暂时不想用的,没有想到要用的,都包括在里面了”。婴幼儿在生活中,尤其是进了幼儿园,有得是图画看,有得是游戏做,还有音乐、舞蹈和运动等,都会有人带着去做去玩,何愁有无和多寡?
自然会有人想:你的女儿也并非出类拔萃;而一些出类拔萃的人,也并没采用你的理念和方式。为什么要听你的?
我们也这样认为,人各有志,何处无芳草,条条大路通罗马。
但我们更认为,“3岁之前,以读书为主”的幼儿早期教育,与众不同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——成功率。(姑且以考上大学为标准吧)再一次引用前面的话:“当幼儿带着这些能力成长时,想不优秀都很难。”
相对于少年的“黄金时代”,我们把幼儿教育的3岁之前,称之为更珍贵的“白金时代”。
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代。这里蕴藏着屡屡机遇和撩人的挑战,蕴藏着巨大潜力和无限生机。拥有这个时代,并不是哪一个孩子的专利,也不只是所谓的“神童”和“天才”才可以尽情张扬的舞台,从这里可以走过许许多多成功的普通女孩和男孩。
预告下一篇:幼儿教育的“五性”原则。
让婴幼儿识字,我行,你也行
002:6个月婴儿能识字的原因
发布于:山东省哈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